2017年6月20日星期二

养生在及时


疾病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的,病发后,我们都着急求医,只求快速复原,免受病痛之苦,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当疾病的形成疼痛与不适的时候,说明身体的机理已经出现严重失调或者失能,气血两伤,阴阳两衰的复杂与严重情况,因此小病不医成大病的说法是有理据的,中医嘴里常说的病从浅中医就是一个硬道理,延误了预防又延误了治疗时机等于错失良机,事后的补救往往是来不及的,治病难,防病更难,因为多数人即使知道以后将病,却不采取任何的积极手段让自己做好保健防病功课,可谓因小失大。

世人都会老去,生老病死苦是免不了的,正因身体的逐渐衰老,功能性退化,我们才要及时养生,对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外在环境,机体认知与心理素质要多加注意,防范这些方面带来的影响和剧变,调和内心并且改变一些错误观念对养生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在我个人的行医经验里总结,好多人的致病原因是来自观念上的错误与偏差,改一改生活习惯往往就可以轻易地给健康加分,然而因为习惯(习气)难改,才会导致病情持续恶化,因此,我还是建议大家,平日里多关心自己的身体所发出的各种信息,给予及时调整,多爱自己,绝对不要亏待自己的健康。。。。。。。。。。邓晋辉中医再三叮嘱,祝福大家。

2017年1月25日星期三

新年的健康信念

   


   因为忙所以很久没有动笔写一些了,今天趁要过年了,就和大家分享一些过年前后应该要注意的一些饮食信条,以保持健康的身体,迎接新的一年及每一天。
年关已近,好多人早就忙碌起来,准备办庆祝新年的大小事情,忙进忙出,兼顾多处,身体早就疲劳了,新年前即使不生病,也是拖着疲惫的身心过年,年一过,身子骨就爆发一系列的综合症,毛病就出来了。

   因为疲劳的缘故,体温会随着升高,体抗力的下降会因为疲劳与高温的结合点过高而使机体失常而生病,从五行上讲,肝火旺而伤脾胃,因此忙碌的时候,应多注意摄取水分以调节体温,使肝火不至于过旺,时间规划也很重要,该做的,可以避免的事,应该要提早计划,不要疲于奔命,应保持作息正常,熬夜是最伤肝脏的,熬出问题来,不只生一场病而已那么简单,由于生活节奏原本失调的我们,还没把上一场病完全调养好,就来了一场,看似普通的发烧感冒,其实每一场病的代价就是伤筋骨,伤气血,还没来得及培元固本,元气卫气等都还没恢复,使得我们的机体功能因为没有维持健康而出现退化早衰,算一算,划不来呀,所以,新年是一定要过的,但不能赔上健康呀。

   当感觉疲劳的时候,因为生活节奏紧凑,加上错误观念使然,到了吃饭的时候,我们依照吃饭,但这个最要命,因为我们让原本疲惫不堪的脾胃超时加班了,原本需要休息的脾胃因加剧疲累,会使得脾经反常而使肠与肾脏遭殃,更进一步影响心肺,乃至全身血管的正常运作受破坏,所以当疲劳遇上吃饭时间,我的建议是小休再少食,我们只要记住一点,不急不过量,就能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在养生不足而破坏有余的情况底下,我们怎能有健康的身体?所以切记,停止破坏就是延缓衰老的好办法。

   心平气和,是养生的不二法门,在喧哗的都市中生活也好,在僻静的乡野也罢,忙里忙外之时,不忘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和一点空间,调养生息,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心若能平和,机体能保持健康,情绪就不容易浮躁,思想能敏锐,身手能敏捷,做事才顺心顺意,得心才能应手,健康事业家庭也能多得意,失了健康,没了好心情,还能做什么?

   生活上的烦心劳力是免不了的,但总要卸下负担,给身心喘息的机会呀,千万别等到健康拉起警报时才在意,这样的想法实在要不得,因此,趁着过年,不妨放缓一下脚步来检视自己,调整心态再出发,只要心能静下来,你会有预想不到的收获哦。


   过年啦,邓晋辉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都如意。

2016年12月18日星期日

小青龙汤:中医十大名方




1.吴鞠通医案




治徐某,二十六岁,酒客。脉弦细而沉,喘满短气,胁连腰痛,有汗,舌苔白滑而厚,恶风寒,倚息不得卧。此系内饮招外风为病,小青龙去麻辛证也。
桂枝18g,干姜9g,杏仁15g,炒白芍12g,生姜9g,半夏18g,炙甘草3g,制五味4.5g,旋覆花9g(布包煎)。

寥笙注:本案小青龙汤证,为麻黄汤证的变局,亦桂枝汤的变证,因小青龙中,既有麻黄汤,也包括了桂枝汤。患者为“内饮招外风”,亦即伤寒心下有水气之见症,所不同者,有汗,喘满短气而不咳,胁连腰痛,症状略有出入,故以小青龙汤加减。去麻黄者,以有汗不堪再发也;喘满短气不得卧,故加杏仁以平喘;复加旋覆花者,以其苦辛微温,佐杏仁以加强祛痰降逆之力也。

小青龙汤证与大青龙汤证的鉴别:大青龙汤证为表寒里热,只烦躁是里证;小青龙汤证为内饮外寒,里证为多,只发热形寒是表证。本证仲景未言脉,临证实践,脉多弦紧兼浮,有时兼沉。小青龙汤证,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发热是表未解,干呕而咳是水气为患。证属外寒内饮,法宜温肺散寒,化饮降逆为治。方中用麻黄以开表;半夏辛温化痰止呕;干姜、细辛性味均辛温,共奏镇咳行水之功;桂枝、白芍行营卫而散表邪;五味之酸以敛肺之逆气;甘草之甘以和诸药,即《内经》所说“以辛散之,以甘缓之,以酸收之之意”。古方之运用,必须紧密结合临床,药证相符,即用原方;症有出入,必须加减。有说古方不可加减者,是为食古不化之徒。许叔微说:予读仲景书,师其法,而不执其方,是为得仲景之意。吴氏此案为小青龙去麻辛证,亦对小青龙加减化裁,量体裁衣,故能丝丝入扣也。

2.姜佐景医案
治张明。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诸药无效,遇寒则增剧,此为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4.5g,桂枝4.5g,干姜4.5g,姜半夏9g,细辛4.5g,五味子4.5g,白芍6g,甘草3g
二诊:咳已痊愈,但觉微喘耳。宜三拗汤。

寥笙注:本案患者虽非伤寒证,然因暑天多浴水致咳,遇寒则增剧,其病理机制,亦为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证,故仍以小青龙汤治之。辨证眼目在于遇寒则增剧,服诸药无效,其为心下有水气无疑。医者对病人投方,固应因时而施,然有病则病受,不能无条件为时令所拘,脱离辨证。观此案可见虽在暑月,有小青龙汤证者,仍须用小青龙汤,若轻描淡写,习用一般治咳套方,病必难除。是以医者贵在圆机活泼也。

3.朱阜山医案
治一孩,六岁。十一月下旬,夜间随祖父戽水捕鱼,感冒风寒,咳嗽痰黏,前医投旋覆代赭石汤咳嗽陡止,声音嘶哑,涎壅痰鸣,气急鼻煽,肩息胸高,烦躁不安,大小不利。脉右伏,左弦细。乃与小青龙汤原方。

桂枝3g,白芍15g,仙半夏15g,干姜3g,北细辛3g,炙麻黄3g,炙甘草3g,五味子3g
一剂而喘平;再剂,咳爽而咯痰便利矣。


寥笙注:本案为伤寒外寒内饮咳嗽证。时届冬月下旬,又值夜间,患孩感冒风寒,其为外寒内饮明甚。医者不详审病因,妄投补虚宣气、涤饮镇逆的旋覆代赭石汤以治咳嗽,致风寒之邪,为降逆补虚之药所遏,故症变金实不鸣、声音嘶哑、气急鼻煽、涎壅痰鸣、肺气失宣、心烦不安、大小便不利之危候。值此危急之际,一误不可再误,如不温散肺寒,化痰降逆,病何由解?乃与小青龙汤原方为治。病随药解,故一剂而喘平,再剂而咳嗽咯痰便利矣。仲景方之神效多如此。

2016年8月3日星期三

六经与八網

导读:胡希恕和刘渡舟都是近代的两位伤寒大家,然而我们都知道的是,两位前辈对六经和八纲关系的理解并不相同。小编今天把两位大家谈六经与八纲的文章都找了来,大家收藏,比较学习。

辨证施治概要——论六经与八纲
作者/胡希恕



经方辨证主要是六经八纲,经方施治,亦主要是在六经八纲基础上制定治疗的准则,所以对于经方辨证施治的研究,则六经和八纲是首应探讨的核心问题,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按数来讲本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述之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表证。里指机体的极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则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总之,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映,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有时表与里、或与半表半里、或半表半里与里、或表与半表半里、又与里同时出现,但绝不出此三者范围。

按以上所谓病位,是指病邪所反映的病位,不是指病变所在的病位,虽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地反映于表位,中医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反之,虽病变在表,但病邪集中反映于里位,中医即称之为里证,亦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以下同此,不另说明。

阴和阳:阴指阴性证,阳指阳性证。人如患了病,未有不影响机体的机能改变的,尤其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太过,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这类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阳证。如其不及,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这类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阴证。故疾病虽极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阴,便为阳。

寒和热:寒指寒性证,热指热性证,若患病机体反映为寒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若患病机体反映为热性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寒者亦必阴,则热为太过,当亦阳之属,故热者亦必阳。不过寒与热,是一具有特性的阴阳,若泛言阴,则不定必寒,若泛言阳,则不定必热,故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虚指人虚,实指病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机体的反映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并亦不虚,机体反映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证者,即称之为实证。由于以上的说明,可见虚实亦和寒热一样,同属阴阳中的一种特性,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寒热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无变异之谓。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交错互见时,而竞反其阴阳,故谓无常,即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以是则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则所谓阴证,可有或寒、或虚、或亦虚亦寒、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此可以下表明之(见表1)。

1:证之阴阳寒热虚实关系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太阴、少阴、厥阴的三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是来自于八纲,今先就其相互关系说明于下。

基于以上八纲的说明,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病位的反映,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映,不过病情势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映,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映,同理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如表4),故无论表、里、或半表半里,均有阴阳二类不同的为证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的六种基本类型,亦即所谓六经者是也,今示其相互关系如下表(表2)。

2:病位病情与六经

按:中医的发展原是先针灸而后汤液,以经络名病习惯已久,《伤寒论》沿用以分篇,本不足怪,全书始终贯穿着八纲辨证精神,大旨可见。惜大多注家执定经络名称不放,附会《内经》诸说,故终弄不清辨证施治的规律体系,更谈不到透视其精神实质了。其实六经即是八纲,经络名称本来可废,不过本著是通过仲景书的阐明,为便于读者对照研究,因并存之,《伤寒论》对于六经各有概括的提纲,今照录原文,并略加注语如下: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解:太阳病,即表阳证,意是说,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证,便不会错误的。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注解:阳明病,即里阳证。胃家实,谓病邪充实于胃肠的里面,按之硬满而有抵抗或压痛的意思。大意是说,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

“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注解:胃家实,为阳明病的腹证,此外还有阳明病的外证,可供我们诊断。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这一系列证候,即其外证,凡病见此外证者,亦可确断为阳明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注解: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意是说,少阳病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解:太阴病,即里阴证,意是说,太阴病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一系列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太阴病的腹满为虚满,与阳明病胃家实的实满大异,若误以实满而下之,则必益其虚,将致胸下结硬之变。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解:少阴病,即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阳病说的,意即是说,若前之太阳病,脉见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解: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大意是说,厥阴病常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反映出来,凡病见此一系列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半表半里证不可下,尤其阴证更当严禁,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

按以上只是说明一下大意,至于详解,均见于分论各章,故此从略。

表里相传和阴阳转变: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病常自表传入于里、或传入于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传入于里、或自表传入于半表半里而再传入于里,此即谓表里相传。病本是阳证,而后转变为阴证、或病本是阴证,而后转变为阳证,此即谓为阴阳转变。

并病和合病:病当表里相传时,若前证未罢,而后证即作,有似前证并于后证一起而发病,因名之为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少阳阳明并病等均属之。若不因病传,于发病之始,则表、里、半表半里中的二者、或三者同时发病,即谓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等均属之。

六经八纲辨证的顺序:关于六经和八纲,已述如上,兹顺便谈一下有关辨证的顺序问题: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形。八纲虽为辨证的基础(因六经亦来自八纲),但辨证宜从六经始(以其有定形)。《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表里分而阴阳判,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的分析,以明确阴阳为证实质(参看表4)。至此则六经八纲俱无隐情了,是亦自然而然的辨证顺序也。


按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之地,病邪充斥于此体部,往往诱使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病,以是则证情复杂多变不如表里为证单纯容易提出概括的特征,即如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虽可说明半表半里的阳热证,但阳证不热或少热,即不定有此特征。至于厥阴病所述,亦只是对照少阳病一些证候说的(参看分论),尤其不够概括,以是则少阳、厥阴之辨,便不可专凭上述的特征为依据,而不得不另想辨证之道了,其法亦很简易,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辨,若病既不属表又不属里,当然即属半表半里;其为阳证则属少阳,其为阴证则属厥阴,《伤寒论》三阳篇先太阳,次阳明而后少阳,三阴篇,先太阴,次少阴而后厥阴,均将半表半里置于最后,即暗示人以此意。有的后世注者以其排列与《内经》传经的次序同,因附会《内经》按日主气之说,谓病依次递传周而复始,不但仲景书中无此证治实例,而且实践证明亦没有阳明再传少阳之病,尤其六经传遍又复回传太阳,真可称为怪哉病了。至于三阳先表后里,三阴先里而后表,乃从以外为阳,里为阴,故阳证之辨因从表始,阴证之辨因从里始,别无深意。

2016年2月15日星期一

你知道吗?煎中药的水是很讲讲究的

运用中药治病,其效果是备受关注的,但中药效果好不好,其实与煎药有很大的关系。而煎药的讲究也是很多的,譬如火候、煎药的器具、煎药的时间、药物煎煮的先后顺序等,都大有文章。但您知道吗?煎药用水也是很有讲究的哟!



煎中药的水,历来甚是讲究。不像现在,不论煎何种中药,均是一罐自来水煎而服用,疗效便打了折扣。那么,过去煎中药用水是非常有讲究的,常用的煎药用水有哪些呢?
雨水:指立春时的雨水,咸平无毒,禀升发之气,宜煎发散及补益类药物。
露水:指秋露频繁时收集的水,宜煎祛暑、润肺类药物。
液雨:立冬后十日谓入液,至小雪为出液,在这段时间里收集的雨水叫“液雨”,宜煎杀虫、消积类药物。
雪水:其性大寒,宜煎煮治疗天行时气瘟热、癫狂等疾病的药物。
潦水:降注雨水谓之潦,空中所接称潦水。可煎调脾胃、祛湿热类药物,取其味薄不助湿热之功。朱紫国国王所用的药引子即是这种水。
东流水:即江河溪流水,用以煎熬调治病后虚弱、脾胃不足、劳后阴虚等疾病类药物。
逆流水:即江河中洄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可用以煎煮中风、卒厥、头风、疟疾等病的药。这东流水、逆流水,古人无非是取其流水不腐、新鲜、干净之特点。
井水:多用以煎熬治热痢、反胃、消渴等药物及补阴、退虚火的药物。井水经自然过滤后,明净卫生,是农村中较为理想的煎药水。
温汤:指温泉水,多配合中药,外洗疥癣、皮炎、风湿关节疼痛、半身不遂等疾病。

阴阳水:即生水、开水各半和匀,用以煎煮调中、消食、涌吐之类药物。


自来水: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煎药水,洁净卫生自不待言,但不应现接现煎,以干净容器上午接、下午煎较好。否则,氯重味涩口感差。

2015年12月6日星期日

怎样成【名医】

好民医和明医,方能成名医

医圣张仲景


医生是一个神圣而高尚的职业,所谓“医者父母心”、“医者仁心”的说法一点儿也不为过。因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关系一个人的生命和健康,进而又关系到一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的幸福安康。同时,医生又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的职业,真所谓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由于医学上还有好多未知领域,现代医学还有局限性,加之各种病人的个体差异,在临床上有时难以预测治疗结果,面临着很多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医生这种职责和担当无疑要高于其他一般职业。

作为医生,如何能够成为一名好医生、名医生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德术并举,以德为先。也就是说医生要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操守,要能够急人民所急、痛人民所痛,对患者和社会要极其负责任。唯有“医者父母心”的仁厚和关爱,先做好一个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真心服务的“民医”,才是首要。当然在这里我们也不必讳言,如今医生的执业环境并不是很好,处在社会公益性与市场营利性的夹缝之中,一方面要为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营利创收、生存发展的问题,加上患者和家属的痛苦、焦虑以及对治疗的高期望值,其精神压力可想而知。但不管怎么说,作为医生总是要摆正心态,主观上要努力为病人着想,道德的血液永远都不能缺失。

其次是做好深明医理、精明医技的“明医”。医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许多领域正处于探索之中,临床医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素养,还要深明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只有学验俱丰,做好“明医”,方能在诊治疾病时得心应手,为患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最后,做好了“民医”和“明医”,并长期坚持,一生孜孜追求,锲而不舍,并有所领悟,那就有可能屡起沉疴、声名雀起,实至名归,成为知名度高的“名医”。当然,名医大师是时代造就的,在不同的时代,其成长轨迹和需求也有所不同。但不管怎么变,先做好民医和明医,最终成为名医是铁定的规律。

2015年11月26日星期四

不要问“病从何来”? 只需问“治向何去”?

西医诊断就是努力找到病因、病理、病位,治疗就是除恶务尽,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清除病灶,他们认为是科学的,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而且形成了当代的世界性的医疗危机。



一、中医临床有效但用实验方法证明无效,只能说明实验有问题
近百年来,对中医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最开始提出问题的是梁启超,他的问题是:中医尽能愈病,总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最近那些主张要废医验药或废止中医的人只学了一点西医的皮毛,学识和经验两不足取。几十年来我们用西药的疗效标准来检验中药能不能除去病因、能不能消除病灶、能不能消炎、能不能降血压等等,全国各大中医院校、中医院等做了大量实验,结果多数是阴性结果,也就是无效的,即使少数有效的也不及西药。那么问题来了,你实验无效但临床有效,这说明实验有问题。
医学不等于药学,保持健康也不是老得吃药。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这个观念一直没有改变。中医不认识病因,药理学实验认为中药无效,但它却能治好病,说明你药理学有问题。例如SARS来了,西医还没有搞清楚它是什么病毒,到底是支原体、衣原体,还是其他病毒,中医已经有了对抗的方法。还有,过去中医治疗天花、麻疹、乙脑、流行性出血热、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都没有用所谓的抗病毒药物,但都治好了。这个就是诊疗思想的问题。因此,这个讲究病因、病理、病位的医学不可能就是终极真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商讨,但不要对骂,金刚怒目不及菩萨低眉嘛!
二、中西医根本不同点在于诊疗思想的不同
西医诊断就是努力找到病因、病理、病位,治疗就是除恶务尽,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清除病灶,他们认为是科学的,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而且形成了当代的世界性的医疗危机。
第一,病因。例如,治疗糖尿病有胰岛素,高血压也有很多抗高血压的药物,但是到现在为止,糖尿病、高血压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即使血压下来了,但是心梗、脑梗的患者多了,说明它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高血压、糖尿病只是一个现象。第二,病位。解剖定位是不是就定在那一个地方,也值得考虑。比如说肝炎,肝炎就在肝吗?肝炎有胃里的毛病,有肠道的,有胰腺的,还有肌肉的。第三,病理反应。炎症是不是都是坏事,抗炎是不是都对,发烧及白细胞升高是不是都是敌人?实际上机体的很多反应都是抗病的反应。医学今后发生质的转变就是把病因、病理、病位的诊断改变成抗病反应的自我调节问题上,也就是人体的防卫功能、抗病机制的调节上。
这个问题是怎么警觉的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个女科学家卡逊写了一本书《寂静的春天》揭示农药化肥的滥用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引发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医学界从农药化学的教训中得到启示:抗生素犹如农药,激素犹如化肥,外源性的替代和补充,对生命健康有不利影响。1970年人们鉴于医药源性疾病的教训,提出从哪里去寻找健康的钥匙的问题。拜因豪尔等认为:医学的发展要有质的飞跃,在诊疗思想上,不能专注于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应转到机体的防卫抗病反应及其调节机制上来。1993年我在美国讲学,他们给我出了一个题目叫做人的自我痊愈能力,这个命题就很有道理,愈病之理不光是病因、病理、病位,还包括人的自我痊愈能力。例如,伤口拉开又缝合上了,这就是人的自我痊愈能力。1993年十四个国家提出医学的目的再审查,反思当今世界性的医疗问题,指出现在高科技的医疗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只占8%。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其根源就来自近代医学模式的主要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在这以前,他们是把认识疾病作为科学,中医你不认识疾病就不科学。医学自身实践本应是治向何去的问题,但却被转换成为疾病对象认识的病从何来的问题,这就是现代医学的最大误区,这就是百年来把中医骂得一塌糊涂的原因。
所以这百年来争论的问题是诊疗思想的问题,他们要废也是废诊疗思想。现在谈论半天,不触及这根本的问题怎么行?中医的诊疗思想中,如推拿针灸刮痧、点穴等没有药物进去,是怎么治病的呢?扎针可以治疟疾,针灸可以杀疟原虫吗?这只是现象问题,其本质还在诊疗思想上。就是它要发现什么,如何去发现?它要实现什么,如何去实现?早在《汉书·艺文志》中把中医药本质功能归纳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指导中医诊疗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宇宙演化论哲学,不单是唯物质的世界观。因此我们要讨论生生之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着人类生命的生存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中医的诊疗思想就是要发现生命体自身的自组织演化调节的功能、目标、动力等等,而不单是对疾病本质的结构原因进行的治疗,在病中积极发现机体自身的防卫、抗病和它的控制能力,不光是被动地消除病因、病机、病位。
西医和中医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中医不是疾病医学,而是健康医学;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而是生命科学。第三,中医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而是实践论。中医的思想是养生保健治病必求于本,是人本主义的实践观念,是治向何处的问题。问题的回答是到哪里去?走什么路?依靠什么?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医学家、免疫学家欧立希所做的实验表明,用锥虫红治疗锥虫病,在实验室需要全计量,但在感染锥虫病的动物身上只需实验剂量的1/6即可治愈。其余的5/6的差额从哪里来呢?这是医学的重大命题,只能推断说是生物体的自身功能,我们医学的任务就要重点调动这生物体的5/6,而不仅仅是在这1/6上做文章。西医的物质科学的对象思维认识论,把对象定位在上,问题意识是病从何来。要回答的是:病在何处?什么性质?什么原因?把疾病分离出病因、病理、病位,这是建立在物质科学的基础上的,扭曲了医学与科学的关系。
三、医学不必拜倒在科学脚下
医学发展到现在,它本身就有着很多不健康的成分,现在中医和西医的吵架,就是医学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我们首先回答医学是干什么的?医学是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的目标服务的。科学是一种理论假说,假说经历实践检验,就成为科学,医学是一种实践。近现代西方科学是物质科学,是我们身外之物的物质构成的科学。近代几百年来是医学从属于科学。其实科学应该为医学服务,它必须站在为全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现代医学力求客观化、科学化,而医学的科学化却是一个误区,科学的医学化才是正道,而我们的危机就在于医学拜倒在科学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