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6日星期日

怎样成【名医】

好民医和明医,方能成名医

医圣张仲景


医生是一个神圣而高尚的职业,所谓“医者父母心”、“医者仁心”的说法一点儿也不为过。因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关系一个人的生命和健康,进而又关系到一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的幸福安康。同时,医生又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的职业,真所谓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由于医学上还有好多未知领域,现代医学还有局限性,加之各种病人的个体差异,在临床上有时难以预测治疗结果,面临着很多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医生这种职责和担当无疑要高于其他一般职业。

作为医生,如何能够成为一名好医生、名医生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德术并举,以德为先。也就是说医生要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操守,要能够急人民所急、痛人民所痛,对患者和社会要极其负责任。唯有“医者父母心”的仁厚和关爱,先做好一个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真心服务的“民医”,才是首要。当然在这里我们也不必讳言,如今医生的执业环境并不是很好,处在社会公益性与市场营利性的夹缝之中,一方面要为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营利创收、生存发展的问题,加上患者和家属的痛苦、焦虑以及对治疗的高期望值,其精神压力可想而知。但不管怎么说,作为医生总是要摆正心态,主观上要努力为病人着想,道德的血液永远都不能缺失。

其次是做好深明医理、精明医技的“明医”。医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许多领域正处于探索之中,临床医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素养,还要深明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只有学验俱丰,做好“明医”,方能在诊治疾病时得心应手,为患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最后,做好了“民医”和“明医”,并长期坚持,一生孜孜追求,锲而不舍,并有所领悟,那就有可能屡起沉疴、声名雀起,实至名归,成为知名度高的“名医”。当然,名医大师是时代造就的,在不同的时代,其成长轨迹和需求也有所不同。但不管怎么变,先做好民医和明医,最终成为名医是铁定的规律。

2015年11月26日星期四

不要问“病从何来”? 只需问“治向何去”?

西医诊断就是努力找到病因、病理、病位,治疗就是除恶务尽,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清除病灶,他们认为是科学的,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而且形成了当代的世界性的医疗危机。



一、中医临床有效但用实验方法证明无效,只能说明实验有问题
近百年来,对中医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最开始提出问题的是梁启超,他的问题是:中医尽能愈病,总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最近那些主张要废医验药或废止中医的人只学了一点西医的皮毛,学识和经验两不足取。几十年来我们用西药的疗效标准来检验中药能不能除去病因、能不能消除病灶、能不能消炎、能不能降血压等等,全国各大中医院校、中医院等做了大量实验,结果多数是阴性结果,也就是无效的,即使少数有效的也不及西药。那么问题来了,你实验无效但临床有效,这说明实验有问题。
医学不等于药学,保持健康也不是老得吃药。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这个观念一直没有改变。中医不认识病因,药理学实验认为中药无效,但它却能治好病,说明你药理学有问题。例如SARS来了,西医还没有搞清楚它是什么病毒,到底是支原体、衣原体,还是其他病毒,中医已经有了对抗的方法。还有,过去中医治疗天花、麻疹、乙脑、流行性出血热、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都没有用所谓的抗病毒药物,但都治好了。这个就是诊疗思想的问题。因此,这个讲究病因、病理、病位的医学不可能就是终极真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商讨,但不要对骂,金刚怒目不及菩萨低眉嘛!
二、中西医根本不同点在于诊疗思想的不同
西医诊断就是努力找到病因、病理、病位,治疗就是除恶务尽,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清除病灶,他们认为是科学的,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而且形成了当代的世界性的医疗危机。
第一,病因。例如,治疗糖尿病有胰岛素,高血压也有很多抗高血压的药物,但是到现在为止,糖尿病、高血压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即使血压下来了,但是心梗、脑梗的患者多了,说明它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高血压、糖尿病只是一个现象。第二,病位。解剖定位是不是就定在那一个地方,也值得考虑。比如说肝炎,肝炎就在肝吗?肝炎有胃里的毛病,有肠道的,有胰腺的,还有肌肉的。第三,病理反应。炎症是不是都是坏事,抗炎是不是都对,发烧及白细胞升高是不是都是敌人?实际上机体的很多反应都是抗病的反应。医学今后发生质的转变就是把病因、病理、病位的诊断改变成抗病反应的自我调节问题上,也就是人体的防卫功能、抗病机制的调节上。
这个问题是怎么警觉的呢?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个女科学家卡逊写了一本书《寂静的春天》揭示农药化肥的滥用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引发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医学界从农药化学的教训中得到启示:抗生素犹如农药,激素犹如化肥,外源性的替代和补充,对生命健康有不利影响。1970年人们鉴于医药源性疾病的教训,提出从哪里去寻找健康的钥匙的问题。拜因豪尔等认为:医学的发展要有质的飞跃,在诊疗思想上,不能专注于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应转到机体的防卫抗病反应及其调节机制上来。1993年我在美国讲学,他们给我出了一个题目叫做人的自我痊愈能力,这个命题就很有道理,愈病之理不光是病因、病理、病位,还包括人的自我痊愈能力。例如,伤口拉开又缝合上了,这就是人的自我痊愈能力。1993年十四个国家提出医学的目的再审查,反思当今世界性的医疗问题,指出现在高科技的医疗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只占8%。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其根源就来自近代医学模式的主要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在这以前,他们是把认识疾病作为科学,中医你不认识疾病就不科学。医学自身实践本应是治向何去的问题,但却被转换成为疾病对象认识的病从何来的问题,这就是现代医学的最大误区,这就是百年来把中医骂得一塌糊涂的原因。
所以这百年来争论的问题是诊疗思想的问题,他们要废也是废诊疗思想。现在谈论半天,不触及这根本的问题怎么行?中医的诊疗思想中,如推拿针灸刮痧、点穴等没有药物进去,是怎么治病的呢?扎针可以治疟疾,针灸可以杀疟原虫吗?这只是现象问题,其本质还在诊疗思想上。就是它要发现什么,如何去发现?它要实现什么,如何去实现?早在《汉书·艺文志》中把中医药本质功能归纳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指导中医诊疗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宇宙演化论哲学,不单是唯物质的世界观。因此我们要讨论生生之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着人类生命的生存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中医的诊疗思想就是要发现生命体自身的自组织演化调节的功能、目标、动力等等,而不单是对疾病本质的结构原因进行的治疗,在病中积极发现机体自身的防卫、抗病和它的控制能力,不光是被动地消除病因、病机、病位。
西医和中医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中医不是疾病医学,而是健康医学;二,中医不是物质科学,而是生命科学。第三,中医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而是实践论。中医的思想是养生保健治病必求于本,是人本主义的实践观念,是治向何处的问题。问题的回答是到哪里去?走什么路?依靠什么?190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医学家、免疫学家欧立希所做的实验表明,用锥虫红治疗锥虫病,在实验室需要全计量,但在感染锥虫病的动物身上只需实验剂量的1/6即可治愈。其余的5/6的差额从哪里来呢?这是医学的重大命题,只能推断说是生物体的自身功能,我们医学的任务就要重点调动这生物体的5/6,而不仅仅是在这1/6上做文章。西医的物质科学的对象思维认识论,把对象定位在上,问题意识是病从何来。要回答的是:病在何处?什么性质?什么原因?把疾病分离出病因、病理、病位,这是建立在物质科学的基础上的,扭曲了医学与科学的关系。
三、医学不必拜倒在科学脚下
医学发展到现在,它本身就有着很多不健康的成分,现在中医和西医的吵架,就是医学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我们首先回答医学是干什么的?医学是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的目标服务的。科学是一种理论假说,假说经历实践检验,就成为科学,医学是一种实践。近现代西方科学是物质科学,是我们身外之物的物质构成的科学。近代几百年来是医学从属于科学。其实科学应该为医学服务,它必须站在为全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现代医学力求客观化、科学化,而医学的科学化却是一个误区,科学的医学化才是正道,而我们的危机就在于医学拜倒在科学的脚下。

2015年10月6日星期二

中医之五行学说


说到【五行】,更多人会想起算命先生口中的金木水火土,诸如你的命里缺金,就建议你戴条金项链来弥补,倘若缺土,他又会建议什么呢?非也,即使是命理学说,也不是这个样子的,人们对五行的了解太少,况且还误解了它的真义,五行不仅运用在命理学说,风水学说中,长久以来更被医家广泛地使用,现在让我们从中医学的角度来探讨什么是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行、变化)。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人对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范畴。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则是古代的朴素唯物,自发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验的相结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是运动。这个学说是以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通过五脏为中心,运用“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理论来说明一些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用以总结临床经验。基本内容:以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征。如肝、筋、目属木;心、脉、舌属火;脾、肉、口属土;肺、皮毛、鼻属金;肾、骨、耳属水等。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资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如肝能制约脾(木克土),但脾能资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约肝(金剋木)等等,以此来说明脏腑间有着彼此维系,彼此协调生理活动的关系。以乘侮关系阐述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如肝病犯脾,是木乘土,治疗应採取抑木扶土法;治疗肺气虚弱,採用健脾补肺,叫培土生金法。由此可见,五行学说贯串于医学的各个方面,并包含着古人的一些宝贵临床经验,也是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它强调事物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观点。对古代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

          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

          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众胜寡,故水胜火也;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

          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因为土能防水




五行数理: 金为七, 木为八, 水为六, 火为九, 土为五。

附中医五行所包含的内容:

火不生土:火指肾阳,即命门火;土即脾胃。当肾阳虚弱,命门火不足,脾胃得不到这种阳气的温煦,影响胃气腐熟水谷和脾气运化营养精微,运化水湿的功能,出现肾脾阳虚的综合病症,均属火不生土。临床表现为腰酸膝冷,畏寒,饮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肿或天亮前腹泻等。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火指肝火,与“木火刑金”同义。火指心火或热邪,心火炽盛可藉伤肺阴,引起喘咳痰血;热邪炽盛,会伤害于肺,引起热咳或“痰热阻肺”,病情严重的,可出现高热,呼及急促,鼻翼煽动,甚则咳血,咯血等症状,又称“火热迫肺”。


火性炎上:用火焰上燃的现象比喻火邪致病的病变向上的特点。火有虚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还中医本来面目(转载)



导读:都说近百年来中医命运坎坷,除了社会因素,有多少是我们中医人自己的原因?在莘莘学子还在死记辨证分型与对应方剂时,有老师能告诫他们,中医不是这样看病的吗?当众多临床医生为了职称遵循某些标准时,有前辈能提醒他们,这对提高临床疗效无益吗?明知方向有误,仍要继续前行,是名利,是惰性,还是坚信地球是圆的?我们该回头,归还中医药的本来面目了。

近百年来,中医命运坎坷!中医之路,究竟应该怎样走?是今天中医人必须思考并付之实践的问题。

回顾历史,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马有度教授曾说:名医治学之道各有千秋,但有共同规律:勤奋读书贵感悟,多方拜师巧取经,反复临床求佳效。但现代中医人在深明医理成为明医的道路上,却处处迷茫。

中医人迷失方向

学中医难,行中医更难。可以说,老一辈有老一辈的困难和艰辛,新一代有新一代的迷惑与努力。

首先,对中医要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心。中医乃我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对人类繁衍昌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连近年来肆虐猖獗的非典”“甲流等烈性传染病,中医中药的疗效也有目共睹。但为何我们有些现代中医却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是我们内部出了问题,而不是中医出了问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高思华的一席话值得我们思考,他说:有人用西医杀病毒治感冒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认为中药处方一是没有杀病毒的药,二是一人一方,于是就说中医治病靶向不清楚,没有标准,无法重复,认为中医不科学,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之所以能够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对同患流感的患者开出不同的药方,是有中医的标准的。评价其是否科学,不能够根据其与西医的观念和方法是否吻合,而应该看是否可以治好病。就好比说十八般兵器,用刀要砍,用枪要刺,若用刀的招式来评价枪,或用枪的招式来评价刀,都是不合理的。

然而,当今无论是临证思维,还是科研设计;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行政管理,很多都是跟着西医的路子走,套用西医思维模式。用这种思维模式管理中医、发展中医,必然导致中医后继乏术,导致中医人失去信心,丧失信仰。

要读经典认清中医原貌


要纠正迷失,首先要还中医药理论本来面目。现行的中医药理论有没有被曲解,这是应该提出来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的中医院校教材是否全面准确地体现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与临床体系?值得讨论。因为近二三十年来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读中医原著的少了,对中医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教材上的那点东西。即使是读完博士,中医基础理论又有多深厚?读过几本中医原著?

笔者的恩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王伯岳先生,生前曾说:现在有些中医科班出身的学士、硕士、博士,甚至教授,在中医面前大谈西医,到了西医面前则大谈中医。显而易见,西医是他的弱项,在真正的西医面前他不敢班门弄斧。其实,中医应当是他的强项。如果我们学历最高、职称最高的中医都不敢面对中医的话,那我们中医队伍又如何发扬中医呢?群众又会如何看待中医?这是先生二十多年前讲过的话,现在情况又改变了多少呢?

回归中医,还中医药理论本来面目,就要提倡读原著、读经典。真正的中医名家,都是饱读原著,精通经典的。从原著、经典中真正领会中医药理论内涵,并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而且是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现代中医人如果只是抱着现行的几本教材,或由其衍生出来的所谓大部头著作,是很难真正做一个明医的。

其次,就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的问题。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根本的特色与精华,天人相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一人一方随症加减是辨证论治的根本体现。辨证分型,将一个病分列若干个证型进行规范化治疗,实际上是把辨证论治简单化、程式化、固定化、肤浅化,变成十人一方、百人一方、千人一方、万人一方,扭曲并改变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更不要说这种分型是否符合该疾病的实际情况了。

因为从临床角度说,大家对各种疾病证型的看法大不一致。我们常说中医教材脱离实际,不像西医教科书直接与临床接轨应用,就是因为中医教材没有按照中医临床思维去编写,这是导致中医后继乏术的症结所在。分型模式是西医的思维模式,辨证模式才是中医的思维模式。用西医思维模式解读中医,认识中医,甚至去发展中医,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20世纪80年代是中医的一个振兴年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给中医带来一个机遇,记得当时名老中医专家医案经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研究风行一时。当时,为我国著名中医肝病专家关幼波教授研究的肝病诊疗设置了280多个证型,关老说还未全面包括。后来事实证明,花费大量科研经费研制的全国一大批名老中医专家的经验,不但不能为临床运用,更谈不上永久地保留名老中医专家经验了。

这个事实说明什么?跟上时代用新技术研究中医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方法错了、路线错了,就会偏离方向,就会违反中医发展的自身规律,这种与时俱进没有实际意义。回归中医,就是要回到中医基础理论的原点,回到中医临证思维的原点,就是恢复中医的本来面目,从中医自身的规律出发去发展。

建立合身的中医标准

此外,还有中医标准的问题。多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医没有标准,无法重复。于是乎,就人为地设标准,搞科研,去验证。事实上,这种认识与思路也是按西医模式去做,结果是交了学费,走了弯路,现在又回到了基本的认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特色才真正体现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然而大道理大家都明白了,但临床规范仍然没有改变,科研仍然必须按标准去做,否则课题不批准,临床医疗管理不合格,知与行难合一。

我们常说中医辨证必须体贴入微,治疗用药必须丝丝入扣,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而程式化、肤浅化的分型显然跟不上临床上的变化。若把它作为标准,甚至推向世界,岂不是害了中医,由后继乏术真的成为中医乏术了。

什么是中医的标准?我们说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气血、四诊八纲、三焦六经等等都是标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对于现代疾病如何建立中医诊疗标准?这需要大家集思广益,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不是用行政命令,召集几个人设定几个证型,打个勾就能完成的。一个学科的标准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欲速则不达!

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

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独特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人体结构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人体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理论阐释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指导养生、诊断防治疾病以及解释中药四气五味和升降沉浮功能等方面有着具体的应用价值。


  (一)说明人体结构与脏腑经络组织的阴阳属性
  按人体结构:头在上为诸阳之会,丹田在下为阴元之本;四肢为诸阳之末,而脚在下则为阴,手在上则为阳;躯干的背为阳,腹为阴;体表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
  按脏腑: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为阳。

说明人体结构与脏腑经络组织的阴阳属性
  
按经络:任脉为阴,督脉为阳;在四肢外侧、人体背部络属于六腑者为手足六阳经;在四肢内侧、人体胸腹络属于五脏者为手足六淫经。
  按气血津液:气为阳,血及津液为阴;卫气为阳,营气为阴。
  总之,人体是一个阴阳对立的统一体。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结构、气血津液都可用阴阳来划分属性。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正常人的生理,称为阴平阳秘。就脏腑功能而言,五脏藏精气属阴,六腑传化物属阳;肝气升发属阳,肺气肃降属阴;心在上属火属阳,肾在下属水属阴;脾主升清属阳,胃主降浊属阴;肾主纳气属阴,肺主出气属阳等等。升降出入正常,水火既济协调都是阴平阳秘的具体表现。若因某种病因侵袭人体,导致阴阳失调,即为病变。如正气与邪气,则正为阳邪为阴;正气之中,又有阴气与阳气,而邪气之中也有阴邪与阳邪。因此,疾病全过程的病理,均可以看成是正邪相争,也就是阴阳失调。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情况。
  1. 阴阳偏盛(胜)
  指阴阳的绝对亢盛,超出了正常水平的对立面,形成一类实证的病理状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例如,阳热之邪侵犯机体,若患者正气(阳气)尚旺,则机体高热、烦渴、面红、大汗、口渴、舌红、苔黄、脉数诸症必现。病程一长,泄热耗津液,可出现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的症状。这就是“阳胜则热”与“阳胜则阴病”的表现。又例如阴寒之邪侵犯机体,若患者正气(阳气)不足,寒邪可直接侵犯太阴,则机体形寒肢冷、面白、脘腹冷痛、泻利清稀、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等。病程一长,阴寒之邪不断损耗与制约机体阳气,可出现肢冷、踡缩、脉迟伏或细微欲绝等症状。这就是“阴胜则寒”与“阴胜则阳病”的表现。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2. 阴阳偏衰
  指阴与阳的绝对虚衰,大大低于处于正常水平的对立面,形成一类虚证的病理状态。《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能制约阴精,则阴气相对偏亢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倦卧自汗、舌淡滑、脉微弱等阳虚则寒的虚寒证;阴虚泛指人体阴液阴精亏耗,不能制约阳气,则阳气相对偏亢出现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
  阴阳偏盛偏衰是阴阳失调的主要内容,也是病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病情发展往往由实(盛)转虚(衰)。此时医师若能明辨阴阳盛衰,把握虚实病机,诊治向愈自有相当把握。否则偏盛之证可能出现阴阳格拒导致寒热真假,或转化成对立面导致面目全非;而偏衰之证则可能引起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这种损耗是在阴阳互根的基础上通过量的消长完成的。此时的阴阳虽然同处于正常水平之下,仍有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的不同。至于亡阴亡阳则为阴阳虚衰的极端例子。而阴阳离决则是阴阳互根关系破裂所致,也就是用阴阳观点阐释死亡现象。

2015年9月10日星期四

医者父母心(转载)

作者:慕 白

我对两种职业最尊敬,一种是教师,一种是医生。“杏林春暖”、“悬壶济世”、“橘井泉香”的典故就是说医者父母心,父母是天底下最疼爱自己子女的,能把患者看成子女而加以治疗,这是何等伟大的善举。但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了一份关于职业操守的调查报告,看后令我大吃一惊,在一个号称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如今有许多的职业操守在民众心目中竟然沦失殆尽,甚至连学者、新闻工作者、法律工作者都不能例外,更加让人担忧和啼笑皆非的是在民众心目中严重丧失职业操守名列前茅的竟然是医生、公安干警和教师。
  
我们姑且先不论《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是否可靠,或者说有多少公信力。至少它显示了一种信号,目前有许多事关民生的职业正在失去操守。关于文成的教育,我前几天曾写过一篇短文,想不到的是竟然引来了许多的砖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在此我无意作辩,就不再饶舌了。警察的好坏也以后再谈,今天先说说这排名第一、号称医者父母心的医生。
  
文成地方小,听到坊间流传的一个顺口溜,说:警察抓生人,医生救熟人,只有殡仪馆收的不分什么人。我没有被警察抓过,进殡仪馆也还没有轮到。由于吃五谷杂粮,不能不生病,只有这医院是不能不去的,医生自然也不能不看了。
  
去年有一次我感冒上火,有一点点咳嗽,去了县城的一家医院想买点药,医生龙飞凤舞地开出了一处方,我去收款台一划价要一百多元。我缺钱,又去找医生说我只是轻微感冒,不要打针,您给开点药吧。不料那医生说,买药去药店,我这里是看病的,说完就扬长而去。

再说一个事实,也和本人有关。还是去年,我陪一位亲戚去一家医院看病,挂了号,等了半个小时却没有医生坐诊。由于我和医院的一位领导熟悉,我就给他打电话投诉,过了十分钟左右,好几位医生匆匆忙忙地从外面赶过来,还互相转告说有人投诉了。我当时就说,不要再操心了,投诉的人就是我。上班不见人,如果等你们这样的人救命,早就没有命了。弄得那些人非常尴尬。
  
关于收红包也是民众关注的一件大事。据北京一位医生坦言,他当初来医院工作,对于病人家属给的红包一概不要,结果不仅被同事视为异类,连病人都不敢请他做手术。“后来有同事和我说,现在都是这样的风气,在其他医院也一样,不要反而会被排斥。我也就慢慢接受了。我现在只能做到不因为红包而影响治疗,这是我唯一还没被突破的底线。”
  
我没有给医生送过红包,所以不知道文成的医生怎么样,有没有收红包。不敢妄言之。
  
医乃仁术,善德为本。我不想批评某个医院和医生,也不怕你对号入座,因为这是事实。我这样说也没有给他们脸上抹黑,有黑也是他们自己一些人的本色。当然医院和医生也每天做了许多令我感动的事情,比如没白天没黑夜辛勤工作的护士,比如为病人垫付药费的医生,比如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病人,比如过去的抗击“非典”,比如现在的防治“甲型H1N1”,不一而足,他们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救死扶伤,才配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才有医者父母心。
  
“悬壶济天下,医者父母心”。什么职业操守底线一再被突破的原因是人们过于注重对利益的追逐;是缺少法律监管和舆论监督的环境;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道德滑坡等等等等。 这些大道理就不要说了,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意思是君子亲爱自己的亲人,因而将仁爱惠及其它百姓。简单说,就是医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对待患者。

认识中医之三【治病法】

治病的方法

   中医治療疾病的方法,或將病毒驅出體外,或在體內加以和解,或增加生理抗病功能,或將患處在體內消融,以達到治療的目的。為了達到此一目的,中醫治病採取了八種方法,亦即治病八法。



        一、汗法:一稱發表,將體內病邪經發汗由毛孔流出體外。

        二、吐法:以催吐藥物使病人將體內病毒吐出。

        三、下法:亦稱瀉下。將有形之病毒藉消化道排出體外。

        四、和法:在體內將病毒和解,使症狀歸於平復,使病毒消弭於無形。

        五、消法:將積結體內的有形病邪,加以消解散去之法。

        六、清法:對於熱證以清解熱邪藥物,加以清熱之法。

        七、溫法:對於寒證以溫熱藥物,加以袪寒之法。

        八、補法:增強生理抗病功能,對身體施用培補藥劑以補益之法。

        以上八法,可以說是對證施治,頗符合科學原理之治法。中醫重視整體治療,所以不只治療局部,且治療全部,因而視情形而選用施治方法,靈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