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还中医本来面目(转载)



导读:都说近百年来中医命运坎坷,除了社会因素,有多少是我们中医人自己的原因?在莘莘学子还在死记辨证分型与对应方剂时,有老师能告诫他们,中医不是这样看病的吗?当众多临床医生为了职称遵循某些标准时,有前辈能提醒他们,这对提高临床疗效无益吗?明知方向有误,仍要继续前行,是名利,是惰性,还是坚信地球是圆的?我们该回头,归还中医药的本来面目了。

近百年来,中医命运坎坷!中医之路,究竟应该怎样走?是今天中医人必须思考并付之实践的问题。

回顾历史,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马有度教授曾说:名医治学之道各有千秋,但有共同规律:勤奋读书贵感悟,多方拜师巧取经,反复临床求佳效。但现代中医人在深明医理成为明医的道路上,却处处迷茫。

中医人迷失方向

学中医难,行中医更难。可以说,老一辈有老一辈的困难和艰辛,新一代有新一代的迷惑与努力。

首先,对中医要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心。中医乃我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对人类繁衍昌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连近年来肆虐猖獗的非典”“甲流等烈性传染病,中医中药的疗效也有目共睹。但为何我们有些现代中医却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是我们内部出了问题,而不是中医出了问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高思华的一席话值得我们思考,他说:有人用西医杀病毒治感冒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认为中药处方一是没有杀病毒的药,二是一人一方,于是就说中医治病靶向不清楚,没有标准,无法重复,认为中医不科学,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之所以能够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对同患流感的患者开出不同的药方,是有中医的标准的。评价其是否科学,不能够根据其与西医的观念和方法是否吻合,而应该看是否可以治好病。就好比说十八般兵器,用刀要砍,用枪要刺,若用刀的招式来评价枪,或用枪的招式来评价刀,都是不合理的。

然而,当今无论是临证思维,还是科研设计;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行政管理,很多都是跟着西医的路子走,套用西医思维模式。用这种思维模式管理中医、发展中医,必然导致中医后继乏术,导致中医人失去信心,丧失信仰。

要读经典认清中医原貌


要纠正迷失,首先要还中医药理论本来面目。现行的中医药理论有没有被曲解,这是应该提出来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的中医院校教材是否全面准确地体现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与临床体系?值得讨论。因为近二三十年来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读中医原著的少了,对中医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教材上的那点东西。即使是读完博士,中医基础理论又有多深厚?读过几本中医原著?

笔者的恩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王伯岳先生,生前曾说:现在有些中医科班出身的学士、硕士、博士,甚至教授,在中医面前大谈西医,到了西医面前则大谈中医。显而易见,西医是他的弱项,在真正的西医面前他不敢班门弄斧。其实,中医应当是他的强项。如果我们学历最高、职称最高的中医都不敢面对中医的话,那我们中医队伍又如何发扬中医呢?群众又会如何看待中医?这是先生二十多年前讲过的话,现在情况又改变了多少呢?

回归中医,还中医药理论本来面目,就要提倡读原著、读经典。真正的中医名家,都是饱读原著,精通经典的。从原著、经典中真正领会中医药理论内涵,并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而且是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现代中医人如果只是抱着现行的几本教材,或由其衍生出来的所谓大部头著作,是很难真正做一个明医的。

其次,就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的问题。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根本的特色与精华,天人相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一人一方随症加减是辨证论治的根本体现。辨证分型,将一个病分列若干个证型进行规范化治疗,实际上是把辨证论治简单化、程式化、固定化、肤浅化,变成十人一方、百人一方、千人一方、万人一方,扭曲并改变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更不要说这种分型是否符合该疾病的实际情况了。

因为从临床角度说,大家对各种疾病证型的看法大不一致。我们常说中医教材脱离实际,不像西医教科书直接与临床接轨应用,就是因为中医教材没有按照中医临床思维去编写,这是导致中医后继乏术的症结所在。分型模式是西医的思维模式,辨证模式才是中医的思维模式。用西医思维模式解读中医,认识中医,甚至去发展中医,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20世纪80年代是中医的一个振兴年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给中医带来一个机遇,记得当时名老中医专家医案经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研究风行一时。当时,为我国著名中医肝病专家关幼波教授研究的肝病诊疗设置了280多个证型,关老说还未全面包括。后来事实证明,花费大量科研经费研制的全国一大批名老中医专家的经验,不但不能为临床运用,更谈不上永久地保留名老中医专家经验了。

这个事实说明什么?跟上时代用新技术研究中医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方法错了、路线错了,就会偏离方向,就会违反中医发展的自身规律,这种与时俱进没有实际意义。回归中医,就是要回到中医基础理论的原点,回到中医临证思维的原点,就是恢复中医的本来面目,从中医自身的规律出发去发展。

建立合身的中医标准

此外,还有中医标准的问题。多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医没有标准,无法重复。于是乎,就人为地设标准,搞科研,去验证。事实上,这种认识与思路也是按西医模式去做,结果是交了学费,走了弯路,现在又回到了基本的认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特色才真正体现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然而大道理大家都明白了,但临床规范仍然没有改变,科研仍然必须按标准去做,否则课题不批准,临床医疗管理不合格,知与行难合一。

我们常说中医辨证必须体贴入微,治疗用药必须丝丝入扣,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而程式化、肤浅化的分型显然跟不上临床上的变化。若把它作为标准,甚至推向世界,岂不是害了中医,由后继乏术真的成为中医乏术了。

什么是中医的标准?我们说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气血、四诊八纲、三焦六经等等都是标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对于现代疾病如何建立中医诊疗标准?这需要大家集思广益,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不是用行政命令,召集几个人设定几个证型,打个勾就能完成的。一个学科的标准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欲速则不达!

2015年9月14日星期一

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独特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人体结构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人体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理论阐释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指导养生、诊断防治疾病以及解释中药四气五味和升降沉浮功能等方面有着具体的应用价值。


  (一)说明人体结构与脏腑经络组织的阴阳属性
  按人体结构:头在上为诸阳之会,丹田在下为阴元之本;四肢为诸阳之末,而脚在下则为阴,手在上则为阳;躯干的背为阳,腹为阴;体表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
  按脏腑:心、肝、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为阳。

说明人体结构与脏腑经络组织的阴阳属性
  
按经络:任脉为阴,督脉为阳;在四肢外侧、人体背部络属于六腑者为手足六阳经;在四肢内侧、人体胸腹络属于五脏者为手足六淫经。
  按气血津液:气为阳,血及津液为阴;卫气为阳,营气为阴。
  总之,人体是一个阴阳对立的统一体。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结构、气血津液都可用阴阳来划分属性。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正常人的生理,称为阴平阳秘。就脏腑功能而言,五脏藏精气属阴,六腑传化物属阳;肝气升发属阳,肺气肃降属阴;心在上属火属阳,肾在下属水属阴;脾主升清属阳,胃主降浊属阴;肾主纳气属阴,肺主出气属阳等等。升降出入正常,水火既济协调都是阴平阳秘的具体表现。若因某种病因侵袭人体,导致阴阳失调,即为病变。如正气与邪气,则正为阳邪为阴;正气之中,又有阴气与阳气,而邪气之中也有阴邪与阳邪。因此,疾病全过程的病理,均可以看成是正邪相争,也就是阴阳失调。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情况。
  1. 阴阳偏盛(胜)
  指阴阳的绝对亢盛,超出了正常水平的对立面,形成一类实证的病理状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例如,阳热之邪侵犯机体,若患者正气(阳气)尚旺,则机体高热、烦渴、面红、大汗、口渴、舌红、苔黄、脉数诸症必现。病程一长,泄热耗津液,可出现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的症状。这就是“阳胜则热”与“阳胜则阴病”的表现。又例如阴寒之邪侵犯机体,若患者正气(阳气)不足,寒邪可直接侵犯太阴,则机体形寒肢冷、面白、脘腹冷痛、泻利清稀、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等。病程一长,阴寒之邪不断损耗与制约机体阳气,可出现肢冷、踡缩、脉迟伏或细微欲绝等症状。这就是“阴胜则寒”与“阴胜则阳病”的表现。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2. 阴阳偏衰
  指阴与阳的绝对虚衰,大大低于处于正常水平的对立面,形成一类虚证的病理状态。《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能制约阴精,则阴气相对偏亢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倦卧自汗、舌淡滑、脉微弱等阳虚则寒的虚寒证;阴虚泛指人体阴液阴精亏耗,不能制约阳气,则阳气相对偏亢出现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
  阴阳偏盛偏衰是阴阳失调的主要内容,也是病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病情发展往往由实(盛)转虚(衰)。此时医师若能明辨阴阳盛衰,把握虚实病机,诊治向愈自有相当把握。否则偏盛之证可能出现阴阳格拒导致寒热真假,或转化成对立面导致面目全非;而偏衰之证则可能引起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这种损耗是在阴阳互根的基础上通过量的消长完成的。此时的阴阳虽然同处于正常水平之下,仍有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的不同。至于亡阴亡阳则为阴阳虚衰的极端例子。而阴阳离决则是阴阳互根关系破裂所致,也就是用阴阳观点阐释死亡现象。

2015年9月10日星期四

医者父母心(转载)

作者:慕 白

我对两种职业最尊敬,一种是教师,一种是医生。“杏林春暖”、“悬壶济世”、“橘井泉香”的典故就是说医者父母心,父母是天底下最疼爱自己子女的,能把患者看成子女而加以治疗,这是何等伟大的善举。但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了一份关于职业操守的调查报告,看后令我大吃一惊,在一个号称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如今有许多的职业操守在民众心目中竟然沦失殆尽,甚至连学者、新闻工作者、法律工作者都不能例外,更加让人担忧和啼笑皆非的是在民众心目中严重丧失职业操守名列前茅的竟然是医生、公安干警和教师。
  
我们姑且先不论《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是否可靠,或者说有多少公信力。至少它显示了一种信号,目前有许多事关民生的职业正在失去操守。关于文成的教育,我前几天曾写过一篇短文,想不到的是竟然引来了许多的砖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在此我无意作辩,就不再饶舌了。警察的好坏也以后再谈,今天先说说这排名第一、号称医者父母心的医生。
  
文成地方小,听到坊间流传的一个顺口溜,说:警察抓生人,医生救熟人,只有殡仪馆收的不分什么人。我没有被警察抓过,进殡仪馆也还没有轮到。由于吃五谷杂粮,不能不生病,只有这医院是不能不去的,医生自然也不能不看了。
  
去年有一次我感冒上火,有一点点咳嗽,去了县城的一家医院想买点药,医生龙飞凤舞地开出了一处方,我去收款台一划价要一百多元。我缺钱,又去找医生说我只是轻微感冒,不要打针,您给开点药吧。不料那医生说,买药去药店,我这里是看病的,说完就扬长而去。

再说一个事实,也和本人有关。还是去年,我陪一位亲戚去一家医院看病,挂了号,等了半个小时却没有医生坐诊。由于我和医院的一位领导熟悉,我就给他打电话投诉,过了十分钟左右,好几位医生匆匆忙忙地从外面赶过来,还互相转告说有人投诉了。我当时就说,不要再操心了,投诉的人就是我。上班不见人,如果等你们这样的人救命,早就没有命了。弄得那些人非常尴尬。
  
关于收红包也是民众关注的一件大事。据北京一位医生坦言,他当初来医院工作,对于病人家属给的红包一概不要,结果不仅被同事视为异类,连病人都不敢请他做手术。“后来有同事和我说,现在都是这样的风气,在其他医院也一样,不要反而会被排斥。我也就慢慢接受了。我现在只能做到不因为红包而影响治疗,这是我唯一还没被突破的底线。”
  
我没有给医生送过红包,所以不知道文成的医生怎么样,有没有收红包。不敢妄言之。
  
医乃仁术,善德为本。我不想批评某个医院和医生,也不怕你对号入座,因为这是事实。我这样说也没有给他们脸上抹黑,有黑也是他们自己一些人的本色。当然医院和医生也每天做了许多令我感动的事情,比如没白天没黑夜辛勤工作的护士,比如为病人垫付药费的医生,比如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病人,比如过去的抗击“非典”,比如现在的防治“甲型H1N1”,不一而足,他们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救死扶伤,才配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才有医者父母心。
  
“悬壶济天下,医者父母心”。什么职业操守底线一再被突破的原因是人们过于注重对利益的追逐;是缺少法律监管和舆论监督的环境;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道德滑坡等等等等。 这些大道理就不要说了,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意思是君子亲爱自己的亲人,因而将仁爱惠及其它百姓。简单说,就是医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对待患者。

认识中医之三【治病法】

治病的方法

   中医治療疾病的方法,或將病毒驅出體外,或在體內加以和解,或增加生理抗病功能,或將患處在體內消融,以達到治療的目的。為了達到此一目的,中醫治病採取了八種方法,亦即治病八法。



        一、汗法:一稱發表,將體內病邪經發汗由毛孔流出體外。

        二、吐法:以催吐藥物使病人將體內病毒吐出。

        三、下法:亦稱瀉下。將有形之病毒藉消化道排出體外。

        四、和法:在體內將病毒和解,使症狀歸於平復,使病毒消弭於無形。

        五、消法:將積結體內的有形病邪,加以消解散去之法。

        六、清法:對於熱證以清解熱邪藥物,加以清熱之法。

        七、溫法:對於寒證以溫熱藥物,加以袪寒之法。

        八、補法:增強生理抗病功能,對身體施用培補藥劑以補益之法。

        以上八法,可以說是對證施治,頗符合科學原理之治法。中醫重視整體治療,所以不只治療局部,且治療全部,因而視情形而選用施治方法,靈活應用。


2015年9月9日星期三

认识中医之二【诊病法】


四诊法,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古称“诊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它自创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



四诊法
“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
春秋战国时代的民间医生扁鹊,对四诊法的形成与确立,曾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望诊
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如痰、粪、脓、血、尿、月经和血带等),来推断疾病的方法。

闻诊
是通过医生的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说话的声音和呼吸咳嗽散发出来的气味等材料,作为判断病证的参考。

问诊
是医生通过跟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人的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断依据的方法。

切诊
主要是切脉,也包括对病人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诊。中医切脉大多是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桡动脉处(腕部的寸口),根据病人体表动脉搏动显现的部位、频率、强度、节律和脉波形态等因素组成的综合征象,来了解病人所患病证的内在变化。
以上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这就是说,必须将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作出由表及里的全面的科学判断。

认识中医之一【浅知中医】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